志强武馆 发布的文章

一个陈家沟人与冯老师的情缘

                                 作者    河南温县   陈天成

我是土生土长的陈家沟人,自幼随家族长辈练拳习武。从长辈那里经常听到关于冯志强老师的人和事。那时只是从传闻中知道冯志强老师是陈氏族中我的祖父辈陈发科大师的得意弟子,已武学大成,功夫了得。在渴望能有机缘拜见的时候,冯老师来到了陈家沟。
那是一九七六年八月,香港等地一批武学人士来到陈家沟,意在与陈家沟拳手进行武学交流。由于当时村里有名望的大师或太极拳好手因多方面原因而不能应接,于是村里的老支书张蔚珍和我师兄陈小旺便亲去北京请冯志强老师出面,一展陈式太极拳的雄风,冯老师便应邀前来。
那时村里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的表演场地,于是便在村里新修的面粉厂举行了太极拳展示表演。冯老师到陈家沟展示太极拳的消息传出后,前来欣赏和观摩的人把表演场地围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这位正宗继承陈家沟太极真传的大师风采。这次展示,冯老师作了太极拳套路及功法表演,与我师兄陈正雷作了推手演示等精彩表演。每每在表演到精彩处总是掌声雷动,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尤其是香港客人在观看表演之后对冯老师的武学功力惊叹不已,着实大饱了眼福,着实领略了太极的浑厚魅力。
由于冯老师此行旨在展示表演,在陈家沟短暂待了几天便回了北京,所以这次我没能与冯老师有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只是与冯老师见了见面,简单的有一些交谈而已,但是内心对冯老师的钦佩便由此而生了。
与冯老师最初的亲密相处是在一九八二年底一九八三年初,也就是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反哺陈家沟时的那段时间。
文革期间,陈家沟太极拳在继承和发展上受到了严重影响,以至于文革结束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呈现蓬勃发展势头的时候,陈家沟在太极拳的复苏和发扬光大上却面临着一定困难。这时村里的领导识大体顾大局,先以村党支部的名誉信函邀请冯老师赴陈家沟授拳,随后由书记、副书记张尉珍和王西安代表陈家沟村亲赴北京诚邀。冯老师不忘先师陈发科大师的嘱托,怀着对先师的感恩之心,不负陈家沟人的信赖,欣然接受邀请,决然将继承的陈家沟太极功夫反哺相传给陈家沟人。
为提高效率,村里组织了几个太极拳骨干进行培训。参加这个培训班的人有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陈世通、陈柏祥、陈皂森和我本人共七个人。教学场地在县里出资为村里修建的体校内,教学和培训内容以老架拳为基础,进行改拳架、功法教学及拳理拳法的深入教学,冯老师为了争取更多的教学时间,为大家安排了全天教学,并在教学中毫无保留地传授太极功夫和技巧。培训班的师兄大都领教过老师功夫所在,无一不争分夺秒,专心致志地认真学习,同时都被老师的这种无私的反哺精神所感动。更重要的是受到培训的人员在拳技上都极大的得到提高,更多的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为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参加这次培训班的人员都先后在太极拳的领域里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
那时村里条件有限,老师的吃住就安排在体校内。为了能尽力更多的照顾到冯老师的生活,同时也想更多的接触到冯老师,因此我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照顾老师的责任。每天早上老师没起,我就会提前到老师的住处,打好洗脸水等老师起床,晚上师兄们都走了,我给老师备好洗脚水,照顾好老师洗漱完毕我才回家。我是当时培训班里年龄比较小的一个,由于受冯老师的武学精神影响很深,且钦佩已久,也深知这样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于是在学习期间很是刻苦,因此冯老师对我也是厚爱有加。记得冯老师为了不耽误教学时间,那年的春节都没回北京,而是留在陈家沟与大家一起过春节。师兄及村里的乡亲们都抢着轮流请冯老师去吃饭,很荣幸地,冯老师大年初一安排到了我家,与我的家人一块过了个意义非常的春节。并且还把当年美国大力士库玛(曾挫败于冯老师)送给冯老师的运动衫转赠给了我。这种厚爱我终身难忘!
时间很快,这次两个月的培训班转眼就结束了。
冯老师再来陈家沟大约是在一九九一年九月份。温县举办了一次太极拳表演赛,冯老师应邀前来指导观看,由于当时我有其他事务在身,与冯老师只有短暂的见面交流。这次陪同冯老师一起前来的还有他的女婿王凤鸣师兄等人。在与冯老师交谈时,他曾语重心长的嘱咐我说:毛桃啊,你的拳练得不错,不可以荒废了啊,以后还要在功夫上多提炼提炼……,这些话如今仍记忆犹新,并常常在耳边响起!
冯老师最后一次到陈家沟是在一九九七年九月份,当时温县举办第二届太极拳年会,冯老师携他的三女儿冯秀茜带领学员前来参赛观摩,并应邀为大赛作了名家表演。
这次见面冯老师对我的武德教育同样让我受益匪浅。记得我在泉昌宾馆402房见着冯老师的那天晚上,冯老师一直给我讲拳、谈心。第二天冯老师带着学员们到陈家沟,参观了陈发科师爷的陵园、陈照丕老师陵园、太极祖祠等,所到之处都满怀深情的给大家讲他与陈家沟的情缘。尤其在参观到陈发科师爷的陵园时,冯老师非常庄重的履行了祭拜仪式,止不住地留下了对先师感恩与无比怀恋的泪水……在场的人无不被冯老师的真情与尊师爱徒的高尚武德所感动。
再后来,我与冯老师的接触基本上都是在北京。每次去探望,冯老师都会多多少少的为我点拨,且待我一如父亲般的亲切、温暖。而病重期间的几次探望却成了我最为揪心的几次探望,因不能每天守护和照顾他老人家以尽弟子之孝成了我至今无法释怀的心结。
但是我相信,冯老师与陈家沟的情缘不会因他老人家的逝去而逝去,就像他在世时惦记陈家沟人一样,陈家沟人同样地将永远铭记着他——太极一代宗师冯志强!
(陈天成,1954年3月出生,河南温县陈家沟村人,陈氏第十九世,陈式太极拳十一代传人,太极拳名家,一代宗师冯志强大师门下弟子。长期从事太极拳教授,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祖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为陈式太极拳的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混元“缘”

                                                    ---- 忆与先师冯志强先生习混元太极之缘份

                                                                                北京   陈项

回忆是美好的,也是现实的。自然包容万物,养育众生,它既有情,又无情,一切都不能与之相搏,大师、伟人也一样,不能脱离此道!可大师留给人们的那些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精、气、神,会长存在知音者的心中,使他们如获至宝。随着后学的功夫深入,前辈的生命之光会煜煜照人。我想,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长寿、永生的意义——我的恩师做到了!
八十年代末,与恩师的初次谋面记忆犹新,所以就从这儿说起吧!
那天是个星期天,准确日期说不准了。天下着雪,不小。之前我与恩师尚未见过面,因为与其他师兄弟有约,也想去天坛看看老师他们是怎么练拳的,所以就冒着雪去了天坛。也许是因为雪下得越来越大的原因,天坛门口出来的人较多。可是就在飞舞的雪花中,公园门口由里向外的人流中小跑着出现了一人,吸引了我的注目:就见他四肢滚动,但却姿态协调,犹如一只秋末冬初在林中追逐猎物的健熊,浑厚中带着灵动。不由得心中一动,感觉似曾相识,很是喜欢。而那次遥见老师的情景,便成为了我对于混元的第一印象。至今此景,仍历历在目。而后来经过多年的习拳练功,那次偶遇也便成为学拳历程中印象最深的情景之一。自然而然,很混元,又是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课。这就是一种神交!眼缘!是与混元拳的初恋,至今不忘!很是回味… …
*** *** 练习混元后,在老师的门下认识了不少的同门师兄弟。陈福深兄是其中的一个。他是香港人。当时住在亚洲大酒店,离我家不远。每周日我们基本都去天坛活动。因为福深兄酷爱混元,有一次老师带我们练完拳后,他就拉着老师和我到他的住处看看,就势说说拳。中午老师说酒店下餐馆的饺子很有名,老人家很喜欢吃饺子,因此就说我请你们吃饺子。当时陈兄的太太也在。陈兄很健谈,而席间谈笑之中也是离不开拳的。因为熟,他就直接问我:“你有混元气吗?”我答:“没有”。因为当时对混元一炁和混圆不太清楚。餐馆中人很多,我俩你一句、我一句的,而老师在旁没多说什么。餐后,陈兄夫妇上楼回酒店,我同老师同路回家时,行间,老师问我:“你怎么说你没有混元气呢?”,我说我真没有。老师说:“以后你可别说你没有混元气。”我似懂非懂,说成。其实那时我真不明白。分手后,此事就过去了… …
因为当时我家住得离老师家不远,半小时路程。因此有时下班晚饭后,就到老师家坐坐。他们二老也很高兴。说拳之中,说到高兴处,老师就伸出左手,用右手食指在左手心上画着说:“这是后阴,这是前阴,中间是会阴,上边就是那个地方。”后来我才明白,那个地方就是混元气所在。真乃陷者中也、中乃深也,深深之处也!至此才似乎明白,老师说“你可别说你没有混元气”的意思所在。混元一炁和混圆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内功,是通过三性归一、安静放松的方法,将先、后天神、气合一的混元;另一个是外功,筋骨肉之动作协调一致的混圆。二者合一,似水如雾,神形连绵,达到形断意不断、意断精神接的周而复始运动。拳势的长短与时间没关系,可长可短,总要在一呼一吸之间完成每次修炼,也就是一气呵成,不可中断。这才是四两、千斤并练,一气流转。
 
那段时间,我住在春秀路,离工体很近。每天早晚必到工体国安训练场北面树林中练功。那时桩功练得比较多,主要是站桩效果好,生理反应大。有一次站到静处,整体如铸之间,忽感腿下一轻,似浓烟湿柴之初燃,右腿一软,扑通摔跌在地上,吓了一跳。当时我右手一按地,又站了起来,还未站稳,又是一个右腿如无骨之状,跌坐在地上,继而双腿似有物牵扯,双腿内收,散盘在地上,正身而坐许久。至此渐知:混元乃太极、太极乃阴阳、阴阳乃动静,动既是拳、静既是道,动静自如是拳道。拳道就是老师说的内外合一、拳功一体。内要练到聚而成团、凝而成丹、散而如云,一开百脉全开、一合百脉全合,达到混元一粒气;外要在丹田内气的发动下,练到周身一家,协调一致,达到一力混圆。至此才能内外合一的丹田爆炸,力发一点,内气的点碰到外形身体的发放点,发放点碰到对方的作用点,作用点传导到对方内气的中心点,使其四两千斤神气皆散,达到点碰点,点点透骨的目的。
拳功要这样渐练,渐开悟,渐悟渐明白,才能巩固上身。身知后才能与恩师、与古人时常聊天、讨教… … 如师常曰:“道本混元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千招万法皆无用,神形连绵似水流。” 长此,才算不忘师恩。
混元常在!

冯志强先生轶事钩沉(混元太极众弟子对恩师的集体记忆)

                                   本文刊登于《中华武术》杂志2015年第四期

随着混元太极拳在国内外的迅速传播,其创立人、一代宗师冯志强先生也英名远扬。然而,这位蜚声国内外几十年的武术泰斗,其颇具传奇色彩的武术生涯和当年那些叱咤拳坛,轰动一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真实故事,在时光的流逝中,也逐渐化为了历史的回响。可是,在我们众多混元门徒的心目中,恩师他那常战常胜的武功、尚武崇德的精神、仁爱豁达的品格和宽厚谦和的风范依然记忆犹新,仰之弥高。值此恩师仙逝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虔诚奉上追记的恩师武术生涯轶事一束,以飨读者,并留作永久的纪念。

他从一个顽皮的习武少年启程,一路走来

冯志强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束鹿县一个武术之家。1936年其中过清末武举人的曾祖父谢世,自此家道中落。同年,才8岁的他便跟随第一位师父、擅长少林武功的乡舅王云开习练少林武术,4年下来筑基初成,且膂力过人。少年冯志强天性顽皮,血气方刚,免不了模仿侠士义举,爱打抱不平,护助弱小,教训恶少。虽然赢得了小伙伴的拥护,但带来的麻烦却是上门告状不断。为此深感忧虑的家长决定把他送到北京亲戚家,安排进一家电器修理铺当学徒。殊不知,这一送却无意中为冯志强展开了一条灿烂的武术生涯之路。到北京后,一次偶然的巧遇,少年冯志强博得了来自河北沧州的通臂拳名师韩晓峰的青睐。于是,又师从第二位师父韩晓峰学了4年通臂拳。

冯志强的第三位师父是享有“单指震乾坤”盛誉的心意六合拳大师胡耀贞。经友人介绍,师徒双方第一次见面便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胡老师的一再坚持和鼓励下,冯志强只得壮着胆向胡老师奋力连发三拳,一拳比一拳重,至第三拳忽然觉得如击败絮,还来不及惊诧,只觉一股气流将自己弹出3米开外,撞到墙上,眼冒金星,惊出一身冷汗。等缓过神来,发现自己毫发未损,而胡老师却端坐原地未动。徒弟对老师的神功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也对能够经受这一弹的后生心生喜欢。在胡老师的传授下,青年冯志强的功力日涨,但他那锋芒毕露,争勇好斗的性格也日益显露。一日,胡老师正在盘膝打坐,冯志强走过来,胡老师要他和师兄二人把他扶起来。冯志强立即和边上的师兄二人扶住师父往上抬,谁知师父的身子突然变得坚如磐石,重如泰山,两个力能扛鼎,武功在身的壮小伙竟然丝毫动他不得,不由得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于是,胡老师开始发话:“你才学了多少本事,一碰就想跟人家交手,学武功决不是为了争勇斗狠,更不可恃强凌弱”。这件事对青年冯志强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多少年之后,他每每以此事教育自己的徒弟。自此之后,冯志强开始严格自律,在潜心习练内家气功和心意六合拳的同时,也用心于武德修养的提升。

经胡老师调教,冯志强功力大涨,性情也沉稳了许多。但冯志强对武术实战的追求并没有停止,每每与人交手,都能胜个一招半式。有一天,正巧遇到陈式太极拳传人田秀臣先生在场地教太极拳,两人切磋交流后,冯志强发现,这种外表很柔和的拳术,交起手来,却内力浑厚,技巧深奥,顿时对这一拳术产生浓厚兴趣。冯志强第二天到胡老师处将此事及心中所想和盘托出。胡老师认定自己的爱徒是武术可造之材,以后必定大有作为。为此,决定将他推荐给自己的好友、武功威震北京城的陈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就这样,陈发科便成为冯志强的第4位师父。冯志强一有空就向两位师父虚心求教,很快就成为他们的得意门生。这两位师父,在当年的拳坛一位被尊为“内家拳大师”、“拳神”,另一位被尊为“太极一人”、“拳圣”,能师从其中一人已属难事,能师从二人实为难上加难之事,而能让这两位大师同时齐心协力地将本门派精髓倾心传授一人,应是绝无仅有的事。那时,冯志强正好在电器修理铺出师,开始自谋职业,于是安排好生活发奋刻苦习武。在这一段时间,每天从清晨4点开始,从心意到太极,从单练到对练,每天坚持练数小时。年深月久,冯志强终于修炼成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的武术名家。

“莫名其妙地被塞到了老师家的床下”

拳谚说“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可见访师寻徒之难。师父寻找的是品学兼优之徒,而徒弟访求的是德艺双馨之名师,尤其看重师父的真本事。

笔者的师兄迟宝平于1969年调来北京工作,想找到武功高强的老师。后来遇到一位名叫张澂的朋友,向他介绍了自己切磋交手的真实经历。张澂习练八极拳多年,已有很深的造诣,和冯老师也接过手,冯老师都是点到为止。张澂觉得不过瘾,有一次在南五老胡同冯老师家中请教动手,就在他拼尽全力,感到快要得手的时候,冯老师一个全身抖动,张澂瞬间感觉眼前发黑,金星四射,脑子里一片空白,硕大的一个身躯(90公斤重)莫名其妙地被塞到了老师家的床下。自己出不来,还是老师把床抬起,他才得以起身。针对张澂的困惑,冯老师又一次给他示范了劲的发放。张澂对迟宝平说,“就好像一匹马,在泥地上打滚起来后,浑身一抖,泥土都抖掉了,就那么一个劲”。经张澂的介绍,迟宝平很快成了冯老师最早的弟子之一。

广东中山的陈国铨则有着另外一种体验。冯老师使用的已磋磨得光滑雪亮,重38斤的铁棍和特制的重30斤的铁剑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因此和冯老师推手时不由得心生畏惧。谁知一搭手,发现老师竟那么谦恭礼让,全身松柔而有弹性,力量用到他身上,轻轻一松就化去了。有一次他忍不住跟老师说:“你真的发劲打我吧,我想感受一下你发劲的威力。”冯老师略一沉思,在房间的大床上铺了三条棉被,让他站在床前,按住他的双臂,然后叫他留心接劲,突然嗖的一下就把他整个人腾空发到床上去了,但身体和手臂绝无痛楚。

像以上这样珍贵的记忆片断可以说记不胜记。对我们这些虔诚的弟子来说,在“挨打”中体悟师父绝技的威力,这正是学习搏击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因此,都会争取这样的机会,并从中得到兴奋、满足和启迪。

“80多岁的师父淋在雨中,向我挥手道别”

用严师慈父来形容冯老师在弟子们面前的形象,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初次相见时,直面名扬四海的太极拳泰斗,每一个弟子都难免感到惴惴不安。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原来师父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说话风趣幽默,经常以一句突如其来的俏皮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或者忽然间作出一个猴拳动作,博得大家开怀大笑。更绝的是,美国洋弟子龙麦克回忆,在北京地坛公园里的那些个早晨,冯大师到的时候,通常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传来一嗓子中国京剧的唱段,等到能看见他时,冯大师还会模仿一小段京剧里的身段。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里习拳,放松身心会容易得多。

说冯老师对弟子的关爱胜似慈父,一点也不过分。每当弟子从外地过来,冯老师总是先到大楼下等候,并关心、照料他们的食宿安排。每次拜师后大家在一起吃饭,冯老师都反复强调范围要小,要节俭,不让拜师的弟子花费太多。笔者当年拜师聚餐,用酒都是在冯老师家拿的。有时弟子执意要请冯老师吃饭,冯老师实在推辞不掉时,会在席间以洗手为由,悄悄离席把账给付了。若弟子不小心受伤,冯老师必亲自为他按摩治疗。弟子们离开时,冯老师也会亲自送到车站。如果时间晚了,他会叫出租车,而且把车号记下以防不测。过一会儿,估计已到酒店,挂电话确认后才放心。有时冯老师干脆把车费先付了。河南秦顺喜只要回忆起跟冯老师学拳的日子,总是心潮难平:“恩师没有收我学费,还把我那半个月的早点钱都预付了,这使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山东淄博王兴永最难忘的一幕则是2010年的某一天(后来才知冯老师其时已患病),冯老师执意要送他,到了楼下,看看天,把带着的伞丢给了王兴永,自己却冒着风雨跑了近一百米到柳芳东门,拦下一辆出租车。王兴永让师父留下伞,师父一沉脸,说:“你不带上,我不回去!”王兴永只好收伞上车,车渐离去,雨中的师父还在向他挥手……

真情反哺陈家沟,以报师父陈发科倾心授拳之恩

冯老师跟随陈发科老先生学拳是在北京,但恩师的家乡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因此他对陈家沟始终怀有一份崇敬之情。于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因种种机缘,冯老师曾几度应邀造访陈家沟。

1979年8月,香港等地一批武术界人士访问陈家沟,进行武术交流,冯老师应邀(陈照奎老师已身体欠佳)展示陈式太极拳雄风,并同陈正雷先生一起作了推手演示。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和热烈的掌声,香港客人对冯老师的功力惊叹不已。1982年末,为了弥补“文革”期间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传承陈式太极拳,陈家沟先以党支部的名义发函,再由村支书张尉珍带领3人进京,诚邀冯老师赴陈家沟授拳。冯老师感到自己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便欣然接受邀请,将陈发科师父亲授的陈式太极拳返传给陈家第十九代弟子。村里组织了十几位太极拳骨干进行培训,冯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学员们则专心致志,争分夺秒地学习,掌握了更多的精髓,对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991年9月,冯老师再次应邀赴陈家沟,观看温县举办的太极拳表演赛。最后一次赴陈家沟是在1997年,当时温县举办第三届太极拳年会,冯老师带领学员前来观摩,并应邀作了名家表演。

冯老师的陈家沟情结来源于对恩师陈发科的深厚情愫。就在1997年那次,冯老师把学员们带到陈发科陵园,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祭拜仪式。面对恩师的陵墓,他不禁痛哭失声,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无不为之动容。其实,多少年来,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他都会起早,面对他的两位恩师陈公和胡公的遗像净手上香,叩头礼拜,以表达无限的缅怀之情。每次举行收徒仪式,首先是徒弟们向师爷跪拜。在授拳中,经常以两位师爷的事迹教育弟子。陈公对富有的徒弟送上的大盘金银不屑一顾的故事,武林中广泛流传的关于武德的拳谚,弟子们都耳熟能详。在传拳中不忘传德,彰显出冯老师作为一代宗师的可贵品格和情怀。

一段化干戈为玉帛的跨国太极情缘

1981年有一位美国武术高手,从大洋彼岸经东南亚辗转来到中国,意在以武会友,同时寻访真正的中国功夫名家。这位拳手先到上海体育学院,与几位中国武术运动员切磋交流,但是竟没有遇到一个对手。经介绍,他又来到北京体育学院,院方经慎重考虑请出冯老师与其“切磋”。冯老师来到体院与这位美国拳手进行了善意的交流,交流后这位美国拳手认为冯老师功夫很好。本来一场很平常的武术交流到此结束,谁知第二年有位好事的记者对此事作了夸大失实的报道,由此引起了拳坛热议,并对大洋彼岸的这位美国朋友造成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1983年这位美国拳手拿着这篇报道来到天坛公园,带着几分委屈和怒气找到冯老师,责问这篇报道的由来,并要与冯老师再次“切磋”。冯老师先心平气和地解释这篇报道与自己无关,记者是怎么写出这样的报道不清楚。虽然写稿人也姓冯,但与他没有任何关系。接下来冯老师应邀与这位美国拳手进入了天坛公园的月季园再次切磋交手。冯老师为了预防再发生不实的传闻,没有允许在场的学员们进去观看。因此这次切磋的具体情况大家都不得而知。当俩人走出月季园时,弟子们看到的是美国拳手对冯老师非常尊敬,请求拜冯老师为师,学习中国功夫。冯老师认为拜师不合适,诚恳地说:“咱们做朋友吧”。此后,这位美国拳手有时间就到天坛、地坛等公园跟冯老师的弟子们一起推手交流,冯老师有时也给与一定的指导。这位美国拳手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武学的精神和坦诚磊落的品格也很值得尊重。一晃30年过去了,这位美国拳手得知冯老师身体欠佳后,于2011年及2012年元旦,专程携夫人赶到北京探望冯老师。三十年亦师亦友的跨国太极情缘见证了冯老师的高超武艺与高尚武德。

应邀表演推手,在满场喝彩声中推开了上海之门

1982年7月,全国太极拳名家汇演在上海举办。大会邀请十三位太极拳名家莅临表演,陈式太极拳有四位名家受邀(洪均生、李经悟、冯志强、陈小旺,李经悟因故未能到场)。冯老师表演了太极拳及太极推手,由上海的一位陈式太极拳门人做配手。笔者的师兄潘厚成(当时尚未师从冯老师)也在表演现场观摩,三十余年前那精彩热烈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他写道:“双方一搭手,只见冯老师身体一抖,对方突然腾空而起,划着弧线飞了出去,撞向了主席台,撞翻了台上的杯子。”观众们对冯老师精妙的推手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了增强表演的真实性和观赏性,大会主办方提出给冯老师换个配手进行表演,冯老师同意后,大会临时安排了一位三十多岁的上海练外家拳硬气功的武术好手,在上海很有名气,出手从不饶人。潘厚成写道:“一搭手,那配手果然毫不客气,但被冯老师一招打得整个人翻转摔倒在地上;再战,擦着地飞出去好几米;三战,又横着飞了出去。”场内的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喝彩声和掌声,如春雷滚滚。

这场名家汇演后,冯老师在上海乃至全国名声大振,上海之门应声而开。上海武术界请冯老师留下传授陈式太极拳。由上海体育宫主任顾留馨组织在体育宫开班教学,报名学员达200人,编为4个班,分批进行教学,传授陈式太极拳一路,为期三个月,到十一月份结束。潘厚成师兄在观摩这一次汇演后,就同一批上海拳友一起拜入冯老师门下。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冯老师受邀在大会表演陈式太极拳。1984年受邀在同济大学讲课,课后组织开班教学,传授陈式太极拳二路。因接到国家体委通知,日本太极拳交流协会邀请冯老师访问日本,故停止授课,回北京待命。培训班为上海培养了一批陈式太极拳骨干力量。上海陈式太极拳协会于1983年成立,冯老师被邀请担任协会顾问。

造访旧金山,突然遭遇“踢馆”挑战

冯老师的名望越来越高,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外不速之客找上门来要求“切磋”武艺的事也时有发生。

一次,我国一武术代表团访美,邀请冯老师参团随访,实际上是作为总保镖,保护团内一批少年级的各个项目的武术冠军们。第一站是旧金山,下榻于一美籍华人开的酒店。就餐未毕,突然闯进来一行人,呼啦啦围了一圆桌大呼大叫。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走过来,抱拳道:“诸位是从大陆过来的武术团喽!有真功夫,还是花拳绣腿?”完全是一副盛气凌人,要大打出手的模样。冯老师见状,立即起身迎上去,客气地与他搭讪。冯老师对这位挑战者抱拳说:“同胞,听听劲儿,点到为止吧。”对方不容分说,就扑了上来。只见冯老师不紧不慢接着其来劲,双臂一绕圈,就势搭在他肩上,就像沾上去一样。这下可不得了,对方被缠裹住,抡不起拳头,抬不起腿,左冲右突,前顶后拽,都使不出劲,想退也不行。看上去不是在比武,倒像在挣扎。他的学生看不懂,还不断地呼喊鼓劲。也就是几分钟的功夫,对方腿直打软。冯老师搀扶着他,才勉强站住,不至于坐在地上。只见他满脸通红,冲着身边众学生挥挥手,悻悻而去。顿时,餐厅内欢声雷动。晚上就寝前,那位不速之客又赶过来,对着冯老师深深一鞠躬,连声道谢:“大师神功,本人相差甚远,当时头已发朦,大师稍发劲,我必摔无疑,饭碗要砸,面子丢尽,是你的大恩大德挽回了我。”此后,那位“踢馆”者与酒店老板交上了朋友,而老板在第二年就来中国跟冯老师学太极拳。

在日本讲学,以高强的武艺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冯老师首次出访的,到访最多的,收洋弟子最多的均是日本。在日本,他所到之处都受到真挚热情的欢迎,结识了许多朋友。可是,在友好的气氛中,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有一次,为了让日本学员体验混元太极拳“引进落空”和“四两拨千斤”的奥妙,冯老师特邀膀大腰圆,练过空手道的学员上台来推手。谁知还没等说开始,来人便趁冯老师不备,猛然扑过来。瞬间,人们还来不及反应过来,冯老师就轻而易举地把猛攻化解了。

2003年冯老师应邀至名古屋观摩指导,有一天一个320多斤重的相扑手堵在训练场出口,连续二天百般纠缠,要求比武。声称只要肯比试,便送10万日元,后来又加码到20万日元。冯老师觉得对方可笑,想“教育”他一下,便答应了对方。只见那相扑手伸了伸大拇指,行了个礼,吼叫了两声,张开两手,像一台推土机猛压过来。年届古稀的冯老师迎面“啪”的一声响亮的击掌,一个猴子转身,从相扑手身侧闪出,用后脚嗑了一下对方的脚,使他一下扑空,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相扑手感到根本没有搭到手,要求再来一次。第二次,冯老师以“四两拨千斤”之法,闪到相扑手背侧,又狠狠地把其甩在地上。冯老师用冯式幽默很友善地说:“是你自己摔倒的,可与我无关呀。”相扑手服了,回去取了20万日元送来,并要拜师。冯老师摆了摆手,笑了笑,拒绝了。这位相扑手哪里知道,冯老师曾多次谢绝邀请出国定居和高薪岗位的机会,但他有一个要求必须得到满足,那就是他在国外出场的讲坛上,必须挂上一面五星红旗。

冯志强先生从一个乡间顽皮的习武少年启程,一路走来,历时七十余载,终于攀登上中国武学的高峰。他创立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系列,并提出了“混元太极,造福人类”的梦想。他先后出版、发表了《太极拳实战技击》、《陈式太极拳精选》等13本著述,以及10余部太极拳教学资料录像片。他曾到访过日本、墨西哥、美国、新加坡、丹麦、荷兰、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同时接待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深造者和切磋交流者,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华武术文化。他的门徒现在已遍布全国以及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众弟子聊以告慰恩师的是混元太极正在迅速发扬光大,他的宏愿一定会实现。

注:本文所引用的材料来源于(1)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师恩--纪念冯志强先生》一书;(2)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同迟宝平、潘厚成、王森令、刘大龙、马广禄等几位师兄的沟通、回忆和查对;(3)笔者本人在恩师身边时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2015年2月22日

《心意混元太极拳》走进北京天桥社区

2017年8月15日在北京先农坛社区多功能厅举办了“天桥街道太极拳队启动仪式”。特聘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嫡传第三代传人,具有多年国内外太极拳教学经验的冯彦博先生教授拳法。

tu-1.jpg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功拳一体、练养结合”。它既是“文化拳”、“内家拳”又是“体用拳”。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健体养生、性命双修、延年益寿”,深受中老年人喜爱。其拳架之形势,环圈层叠,螺旋缠绕,折叠往返,动静相兼,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形意相任,开满合严,松沉浑厚,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其要领是:“松、柔、圆、活、静、安、舒”。
冯彦博先生积极弘扬《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注重“拳功同练”在传授“降气洗脏功”等内功心法时,还把“家传秘诀”大公无私地赠送学员。

tu-2.jpg

冯彦博先生讲课特别注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实施因材施教。他考虑到套路第二式 “金刚捣碓”中有难度较大的“勾脚提腿里合擦脚”动作,这对刚开始学练太极拳零基础,且上了年岁的老学员来说,可能有困难。他一面详细交代正确的 “拳法技巧”,强调防止运动损伤的注意点,还特地将该动作改成“收左脚虚点双手向左松摆”。这不仅让学员能很快掌握动作要领,较好地做出“金刚捣碓”的拳式,还培养了学员学拳的兴趣。他这样 “人性化的教学”既传承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也确保了优美的拳架拳形,更拉拢了师生间的距离,为训练班的“教与学”开了好头。

tu-3.jpg

冯彦博先生教学热情负责,对每一式、每一动都认真示范,详细讲解。对学员的每一式、每一动都十分耐心、细致地予以纠正,必要时还不厌其烦地做近身示范,例如;“揽扎衣”定势中的“外三合”和“整劲的掌控”。

tu-4.jpg

冯彦博自幼受武术大师冯志强先生家庭熏陶,11岁即开始习武,对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造诣较深。他“大道至简”,在保留《混元拳》拳义拳理拳风的前提下,他会恰到好处的删繁就简,使拳式动作既符合学员实际能力,又使整个套路行拳走架时更显简练、更有美感。例如:在第6式“白鹤亮翅”中,他删去了一些“绕臂缠丝”动作,直接接上“白鹤亮翅定势”。

tu-5.jpg
冯彦博先生自幼深受武术世家“太极文化”的熏陶,为人“立身中正,待人宽厚,舍己从人”。其品性 “上善若水”“心怀若谷”,教学中肯虚心听取学员的合理建议,做到教学相长。他心细入微,会根据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平衡功能退化,常易发生意外摔跤致残,导致生活功能失常、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残酷现实。特意保留了第八式“提收”中难度较大的“右独立双手前扑”动作,并在教学此节时,格外认真细致、不厌其烦耐心辅导、逐个纠正每个学员的动作,直到掌握为止。他殚心积虑要想在“教和练中”,改善中老年学员的独立平衡能力,减少发生意外摔跤的可能,以提高每个学员日后的生活质量。

tu-6.jpg

“运动是良医,运动是良药”,《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24式》非常适合全民健身运动。它活动量适中,适合男女老少各个年龄,它不仅能健体强身、身心双修、延年益寿,还没有运动损伤的危险。凡受过此拳训练的人,都会慢慢喜欢上此拳。中老年人练好身体,少生病、少开销,既可节约家庭开支,也可节省国家开支;既可减轻子女家庭负担,还可在不同岗位继续发挥余热,多做公益事业。天桥《太极拳训练班》的学员就有此体验,他们不仅上课认真学拳,课后还认真练拳、天天练拳。

混元太极进校园

2017-09-30 志强武馆宣 混元乾坤
多年来北京志强武馆不忘老馆长冯公志强先生的谆谆教诲,积极宣传,努力推广混元拳。秉承着“祖国强,必当少年强”这一初心,使这支最具影响力世界太极优秀拳种走进校园,始终是志强武馆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历经八年的辛勤汗水,浇灌出人大附中朵朵灿烂的混元之花。

微信图片_a1.jpg
(一)回顾昨天
2009年7月27日,北京志强武馆派出冯秀芳、迟宝平、冯彦博和赵晓松与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等领导会面,商讨、畅谈校园太极文化的发展。

2009年8月2日,在座谈会上,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这样说:“混元太极拳对学生是开启智慧、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可平抑浮躁,丰富生命内涵,培养抗干扰的专注能力。今天混元太极拳进入校园,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8月19日,暑假期间,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教练组由冯秀芳、冯彦博、赵晓松和姚茂林开始对选派出的第一批近百名学生进行培训。

微信图片_a2.jpg
微信图片_a3.jpg
同时,校领导决定,在人大附中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师生将同台表演混元太极拳。

8月25日,冯秀芳老师与三代弟子何源(民族器乐一级演员)研究专门创作出为校庆表演混元拳的背景音乐,之后便开始与体育老师进行多次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磨合。

9月16日,在人大附中校庆60周年庆典上,朝气蓬勃,充满精气神的师生在古典与现代音乐的交融之声伴奏下,献上的混元太极拳表演大获成功,引起全校师生及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与学习热潮。
微信图片_a4.jpg
进而,混元太极拳作为一门选修课正式走进人大附中,志强武馆则派出混元太极拳人大辅导站的教练赵晓松任教。

(二)再看今朝
在混元太极拳进入人大附中第九个年头的今天,混元太极拳又以崭新的面貌在人大附中继续着其传承国学的历史使命,初中和高中部学生都增设了混元太极拳选修课。
微信图片_a5.jpg
从9月开始,北京志强武馆派出资深教练谷来任教,并在开课前,冯秀芳老师和谷来教练在武馆从宣传展板、教材内容到授课方式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商榷了教学内容与方式。谷来教练是武馆教练员,时任混元太极拳联合会上海分会花桥混元太极研习中心副主任。
微信图片_a6.jpg
微信图片_a7.jpg
微信图片_a8.jpg
混元太极拳开课了,学生们兴趣盎然,认真投入,他们的学习热忱不逊色于当年的学哥学姐们!学生们这样的积极状态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混元之花即将绽放,也给了我们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人极大的鼓舞与信心,让我们更加义无反顾地坚守这项利国利民、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

                          二零一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一个陈家沟人与冯老师的情缘 混元“缘” 冯志强先生轶事钩沉(混元太极众弟子对恩师的集体记忆)

北京朝阳区东四环中路华腾新天地大厦内305室

电话:010-87719456 010-87772985 E-MAIL: fzq@hunyuantaiji.com.cn hunyuantaiji@aliyun.com

copyright 2004-2016 北京乾坤混元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6825号-1

关注我们: QQ群:17223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