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中华武术》杂志2015年第四期
随着混元太极拳在国内外的迅速传播,其创立人、一代宗师冯志强先生也英名远扬。然而,这位蜚声国内外几十年的武术泰斗,其颇具传奇色彩的武术生涯和当年那些叱咤拳坛,轰动一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真实故事,在时光的流逝中,也逐渐化为了历史的回响。可是,在我们众多混元门徒的心目中,恩师他那常战常胜的武功、尚武崇德的精神、仁爱豁达的品格和宽厚谦和的风范依然记忆犹新,仰之弥高。值此恩师仙逝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虔诚奉上追记的恩师武术生涯轶事一束,以飨读者,并留作永久的纪念。
他从一个顽皮的习武少年启程,一路走来
冯志强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束鹿县一个武术之家。1936年其中过清末武举人的曾祖父谢世,自此家道中落。同年,才8岁的他便跟随第一位师父、擅长少林武功的乡舅王云开习练少林武术,4年下来筑基初成,且膂力过人。少年冯志强天性顽皮,血气方刚,免不了模仿侠士义举,爱打抱不平,护助弱小,教训恶少。虽然赢得了小伙伴的拥护,但带来的麻烦却是上门告状不断。为此深感忧虑的家长决定把他送到北京亲戚家,安排进一家电器修理铺当学徒。殊不知,这一送却无意中为冯志强展开了一条灿烂的武术生涯之路。到北京后,一次偶然的巧遇,少年冯志强博得了来自河北沧州的通臂拳名师韩晓峰的青睐。于是,又师从第二位师父韩晓峰学了4年通臂拳。
冯志强的第三位师父是享有“单指震乾坤”盛誉的心意六合拳大师胡耀贞。经友人介绍,师徒双方第一次见面便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胡老师的一再坚持和鼓励下,冯志强只得壮着胆向胡老师奋力连发三拳,一拳比一拳重,至第三拳忽然觉得如击败絮,还来不及惊诧,只觉一股气流将自己弹出3米开外,撞到墙上,眼冒金星,惊出一身冷汗。等缓过神来,发现自己毫发未损,而胡老师却端坐原地未动。徒弟对老师的神功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也对能够经受这一弹的后生心生喜欢。在胡老师的传授下,青年冯志强的功力日涨,但他那锋芒毕露,争勇好斗的性格也日益显露。一日,胡老师正在盘膝打坐,冯志强走过来,胡老师要他和师兄二人把他扶起来。冯志强立即和边上的师兄二人扶住师父往上抬,谁知师父的身子突然变得坚如磐石,重如泰山,两个力能扛鼎,武功在身的壮小伙竟然丝毫动他不得,不由得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于是,胡老师开始发话:“你才学了多少本事,一碰就想跟人家交手,学武功决不是为了争勇斗狠,更不可恃强凌弱”。这件事对青年冯志强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多少年之后,他每每以此事教育自己的徒弟。自此之后,冯志强开始严格自律,在潜心习练内家气功和心意六合拳的同时,也用心于武德修养的提升。
经胡老师调教,冯志强功力大涨,性情也沉稳了许多。但冯志强对武术实战的追求并没有停止,每每与人交手,都能胜个一招半式。有一天,正巧遇到陈式太极拳传人田秀臣先生在场地教太极拳,两人切磋交流后,冯志强发现,这种外表很柔和的拳术,交起手来,却内力浑厚,技巧深奥,顿时对这一拳术产生浓厚兴趣。冯志强第二天到胡老师处将此事及心中所想和盘托出。胡老师认定自己的爱徒是武术可造之材,以后必定大有作为。为此,决定将他推荐给自己的好友、武功威震北京城的陈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就这样,陈发科便成为冯志强的第4位师父。冯志强一有空就向两位师父虚心求教,很快就成为他们的得意门生。这两位师父,在当年的拳坛一位被尊为“内家拳大师”、“拳神”,另一位被尊为“太极一人”、“拳圣”,能师从其中一人已属难事,能师从二人实为难上加难之事,而能让这两位大师同时齐心协力地将本门派精髓倾心传授一人,应是绝无仅有的事。那时,冯志强正好在电器修理铺出师,开始自谋职业,于是安排好生活发奋刻苦习武。在这一段时间,每天从清晨4点开始,从心意到太极,从单练到对练,每天坚持练数小时。年深月久,冯志强终于修炼成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的武术名家。
“莫名其妙地被塞到了老师家的床下”
拳谚说“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可见访师寻徒之难。师父寻找的是品学兼优之徒,而徒弟访求的是德艺双馨之名师,尤其看重师父的真本事。
笔者的师兄迟宝平于1969年调来北京工作,想找到武功高强的老师。后来遇到一位名叫张澂的朋友,向他介绍了自己切磋交手的真实经历。张澂习练八极拳多年,已有很深的造诣,和冯老师也接过手,冯老师都是点到为止。张澂觉得不过瘾,有一次在南五老胡同冯老师家中请教动手,就在他拼尽全力,感到快要得手的时候,冯老师一个全身抖动,张澂瞬间感觉眼前发黑,金星四射,脑子里一片空白,硕大的一个身躯(90公斤重)莫名其妙地被塞到了老师家的床下。自己出不来,还是老师把床抬起,他才得以起身。针对张澂的困惑,冯老师又一次给他示范了劲的发放。张澂对迟宝平说,“就好像一匹马,在泥地上打滚起来后,浑身一抖,泥土都抖掉了,就那么一个劲”。经张澂的介绍,迟宝平很快成了冯老师最早的弟子之一。
广东中山的陈国铨则有着另外一种体验。冯老师使用的已磋磨得光滑雪亮,重38斤的铁棍和特制的重30斤的铁剑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因此和冯老师推手时不由得心生畏惧。谁知一搭手,发现老师竟那么谦恭礼让,全身松柔而有弹性,力量用到他身上,轻轻一松就化去了。有一次他忍不住跟老师说:“你真的发劲打我吧,我想感受一下你发劲的威力。”冯老师略一沉思,在房间的大床上铺了三条棉被,让他站在床前,按住他的双臂,然后叫他留心接劲,突然嗖的一下就把他整个人腾空发到床上去了,但身体和手臂绝无痛楚。
像以上这样珍贵的记忆片断可以说记不胜记。对我们这些虔诚的弟子来说,在“挨打”中体悟师父绝技的威力,这正是学习搏击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因此,都会争取这样的机会,并从中得到兴奋、满足和启迪。
“80多岁的师父淋在雨中,向我挥手道别”
用严师慈父来形容冯老师在弟子们面前的形象,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初次相见时,直面名扬四海的太极拳泰斗,每一个弟子都难免感到惴惴不安。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原来师父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说话风趣幽默,经常以一句突如其来的俏皮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或者忽然间作出一个猴拳动作,博得大家开怀大笑。更绝的是,美国洋弟子龙麦克回忆,在北京地坛公园里的那些个早晨,冯大师到的时候,通常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传来一嗓子中国京剧的唱段,等到能看见他时,冯大师还会模仿一小段京剧里的身段。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里习拳,放松身心会容易得多。
说冯老师对弟子的关爱胜似慈父,一点也不过分。每当弟子从外地过来,冯老师总是先到大楼下等候,并关心、照料他们的食宿安排。每次拜师后大家在一起吃饭,冯老师都反复强调范围要小,要节俭,不让拜师的弟子花费太多。笔者当年拜师聚餐,用酒都是在冯老师家拿的。有时弟子执意要请冯老师吃饭,冯老师实在推辞不掉时,会在席间以洗手为由,悄悄离席把账给付了。若弟子不小心受伤,冯老师必亲自为他按摩治疗。弟子们离开时,冯老师也会亲自送到车站。如果时间晚了,他会叫出租车,而且把车号记下以防不测。过一会儿,估计已到酒店,挂电话确认后才放心。有时冯老师干脆把车费先付了。河南秦顺喜只要回忆起跟冯老师学拳的日子,总是心潮难平:“恩师没有收我学费,还把我那半个月的早点钱都预付了,这使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山东淄博王兴永最难忘的一幕则是2010年的某一天(后来才知冯老师其时已患病),冯老师执意要送他,到了楼下,看看天,把带着的伞丢给了王兴永,自己却冒着风雨跑了近一百米到柳芳东门,拦下一辆出租车。王兴永让师父留下伞,师父一沉脸,说:“你不带上,我不回去!”王兴永只好收伞上车,车渐离去,雨中的师父还在向他挥手……
真情反哺陈家沟,以报师父陈发科倾心授拳之恩
冯老师跟随陈发科老先生学拳是在北京,但恩师的家乡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因此他对陈家沟始终怀有一份崇敬之情。于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因种种机缘,冯老师曾几度应邀造访陈家沟。
1979年8月,香港等地一批武术界人士访问陈家沟,进行武术交流,冯老师应邀(陈照奎老师已身体欠佳)展示陈式太极拳雄风,并同陈正雷先生一起作了推手演示。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和热烈的掌声,香港客人对冯老师的功力惊叹不已。1982年末,为了弥补“文革”期间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传承陈式太极拳,陈家沟先以党支部的名义发函,再由村支书张尉珍带领3人进京,诚邀冯老师赴陈家沟授拳。冯老师感到自己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便欣然接受邀请,将陈发科师父亲授的陈式太极拳返传给陈家第十九代弟子。村里组织了十几位太极拳骨干进行培训,冯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学员们则专心致志,争分夺秒地学习,掌握了更多的精髓,对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991年9月,冯老师再次应邀赴陈家沟,观看温县举办的太极拳表演赛。最后一次赴陈家沟是在1997年,当时温县举办第三届太极拳年会,冯老师带领学员前来观摩,并应邀作了名家表演。
冯老师的陈家沟情结来源于对恩师陈发科的深厚情愫。就在1997年那次,冯老师把学员们带到陈发科陵园,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祭拜仪式。面对恩师的陵墓,他不禁痛哭失声,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无不为之动容。其实,多少年来,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他都会起早,面对他的两位恩师陈公和胡公的遗像净手上香,叩头礼拜,以表达无限的缅怀之情。每次举行收徒仪式,首先是徒弟们向师爷跪拜。在授拳中,经常以两位师爷的事迹教育弟子。陈公对富有的徒弟送上的大盘金银不屑一顾的故事,武林中广泛流传的关于武德的拳谚,弟子们都耳熟能详。在传拳中不忘传德,彰显出冯老师作为一代宗师的可贵品格和情怀。
一段化干戈为玉帛的跨国太极情缘
1981年有一位美国武术高手,从大洋彼岸经东南亚辗转来到中国,意在以武会友,同时寻访真正的中国功夫名家。这位拳手先到上海体育学院,与几位中国武术运动员切磋交流,但是竟没有遇到一个对手。经介绍,他又来到北京体育学院,院方经慎重考虑请出冯老师与其“切磋”。冯老师来到体院与这位美国拳手进行了善意的交流,交流后这位美国拳手认为冯老师功夫很好。本来一场很平常的武术交流到此结束,谁知第二年有位好事的记者对此事作了夸大失实的报道,由此引起了拳坛热议,并对大洋彼岸的这位美国朋友造成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1983年这位美国拳手拿着这篇报道来到天坛公园,带着几分委屈和怒气找到冯老师,责问这篇报道的由来,并要与冯老师再次“切磋”。冯老师先心平气和地解释这篇报道与自己无关,记者是怎么写出这样的报道不清楚。虽然写稿人也姓冯,但与他没有任何关系。接下来冯老师应邀与这位美国拳手进入了天坛公园的月季园再次切磋交手。冯老师为了预防再发生不实的传闻,没有允许在场的学员们进去观看。因此这次切磋的具体情况大家都不得而知。当俩人走出月季园时,弟子们看到的是美国拳手对冯老师非常尊敬,请求拜冯老师为师,学习中国功夫。冯老师认为拜师不合适,诚恳地说:“咱们做朋友吧”。此后,这位美国拳手有时间就到天坛、地坛等公园跟冯老师的弟子们一起推手交流,冯老师有时也给与一定的指导。这位美国拳手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武学的精神和坦诚磊落的品格也很值得尊重。一晃30年过去了,这位美国拳手得知冯老师身体欠佳后,于2011年及2012年元旦,专程携夫人赶到北京探望冯老师。三十年亦师亦友的跨国太极情缘见证了冯老师的高超武艺与高尚武德。
应邀表演推手,在满场喝彩声中推开了上海之门
1982年7月,全国太极拳名家汇演在上海举办。大会邀请十三位太极拳名家莅临表演,陈式太极拳有四位名家受邀(洪均生、李经悟、冯志强、陈小旺,李经悟因故未能到场)。冯老师表演了太极拳及太极推手,由上海的一位陈式太极拳门人做配手。笔者的师兄潘厚成(当时尚未师从冯老师)也在表演现场观摩,三十余年前那精彩热烈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他写道:“双方一搭手,只见冯老师身体一抖,对方突然腾空而起,划着弧线飞了出去,撞向了主席台,撞翻了台上的杯子。”观众们对冯老师精妙的推手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了增强表演的真实性和观赏性,大会主办方提出给冯老师换个配手进行表演,冯老师同意后,大会临时安排了一位三十多岁的上海练外家拳硬气功的武术好手,在上海很有名气,出手从不饶人。潘厚成写道:“一搭手,那配手果然毫不客气,但被冯老师一招打得整个人翻转摔倒在地上;再战,擦着地飞出去好几米;三战,又横着飞了出去。”场内的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喝彩声和掌声,如春雷滚滚。
这场名家汇演后,冯老师在上海乃至全国名声大振,上海之门应声而开。上海武术界请冯老师留下传授陈式太极拳。由上海体育宫主任顾留馨组织在体育宫开班教学,报名学员达200人,编为4个班,分批进行教学,传授陈式太极拳一路,为期三个月,到十一月份结束。潘厚成师兄在观摩这一次汇演后,就同一批上海拳友一起拜入冯老师门下。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冯老师受邀在大会表演陈式太极拳。1984年受邀在同济大学讲课,课后组织开班教学,传授陈式太极拳二路。因接到国家体委通知,日本太极拳交流协会邀请冯老师访问日本,故停止授课,回北京待命。培训班为上海培养了一批陈式太极拳骨干力量。上海陈式太极拳协会于1983年成立,冯老师被邀请担任协会顾问。
造访旧金山,突然遭遇“踢馆”挑战
冯老师的名望越来越高,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外不速之客找上门来要求“切磋”武艺的事也时有发生。
一次,我国一武术代表团访美,邀请冯老师参团随访,实际上是作为总保镖,保护团内一批少年级的各个项目的武术冠军们。第一站是旧金山,下榻于一美籍华人开的酒店。就餐未毕,突然闯进来一行人,呼啦啦围了一圆桌大呼大叫。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走过来,抱拳道:“诸位是从大陆过来的武术团喽!有真功夫,还是花拳绣腿?”完全是一副盛气凌人,要大打出手的模样。冯老师见状,立即起身迎上去,客气地与他搭讪。冯老师对这位挑战者抱拳说:“同胞,听听劲儿,点到为止吧。”对方不容分说,就扑了上来。只见冯老师不紧不慢接着其来劲,双臂一绕圈,就势搭在他肩上,就像沾上去一样。这下可不得了,对方被缠裹住,抡不起拳头,抬不起腿,左冲右突,前顶后拽,都使不出劲,想退也不行。看上去不是在比武,倒像在挣扎。他的学生看不懂,还不断地呼喊鼓劲。也就是几分钟的功夫,对方腿直打软。冯老师搀扶着他,才勉强站住,不至于坐在地上。只见他满脸通红,冲着身边众学生挥挥手,悻悻而去。顿时,餐厅内欢声雷动。晚上就寝前,那位不速之客又赶过来,对着冯老师深深一鞠躬,连声道谢:“大师神功,本人相差甚远,当时头已发朦,大师稍发劲,我必摔无疑,饭碗要砸,面子丢尽,是你的大恩大德挽回了我。”此后,那位“踢馆”者与酒店老板交上了朋友,而老板在第二年就来中国跟冯老师学太极拳。
在日本讲学,以高强的武艺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冯老师首次出访的,到访最多的,收洋弟子最多的均是日本。在日本,他所到之处都受到真挚热情的欢迎,结识了许多朋友。可是,在友好的气氛中,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有一次,为了让日本学员体验混元太极拳“引进落空”和“四两拨千斤”的奥妙,冯老师特邀膀大腰圆,练过空手道的学员上台来推手。谁知还没等说开始,来人便趁冯老师不备,猛然扑过来。瞬间,人们还来不及反应过来,冯老师就轻而易举地把猛攻化解了。
2003年冯老师应邀至名古屋观摩指导,有一天一个320多斤重的相扑手堵在训练场出口,连续二天百般纠缠,要求比武。声称只要肯比试,便送10万日元,后来又加码到20万日元。冯老师觉得对方可笑,想“教育”他一下,便答应了对方。只见那相扑手伸了伸大拇指,行了个礼,吼叫了两声,张开两手,像一台推土机猛压过来。年届古稀的冯老师迎面“啪”的一声响亮的击掌,一个猴子转身,从相扑手身侧闪出,用后脚嗑了一下对方的脚,使他一下扑空,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相扑手感到根本没有搭到手,要求再来一次。第二次,冯老师以“四两拨千斤”之法,闪到相扑手背侧,又狠狠地把其甩在地上。冯老师用冯式幽默很友善地说:“是你自己摔倒的,可与我无关呀。”相扑手服了,回去取了20万日元送来,并要拜师。冯老师摆了摆手,笑了笑,拒绝了。这位相扑手哪里知道,冯老师曾多次谢绝邀请出国定居和高薪岗位的机会,但他有一个要求必须得到满足,那就是他在国外出场的讲坛上,必须挂上一面五星红旗。
冯志强先生从一个乡间顽皮的习武少年启程,一路走来,历时七十余载,终于攀登上中国武学的高峰。他创立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系列,并提出了“混元太极,造福人类”的梦想。他先后出版、发表了《太极拳实战技击》、《陈式太极拳精选》等13本著述,以及10余部太极拳教学资料录像片。他曾到访过日本、墨西哥、美国、新加坡、丹麦、荷兰、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同时接待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深造者和切磋交流者,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华武术文化。他的门徒现在已遍布全国以及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众弟子聊以告慰恩师的是混元太极正在迅速发扬光大,他的宏愿一定会实现。
注:本文所引用的材料来源于(1)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师恩--纪念冯志强先生》一书;(2)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同迟宝平、潘厚成、王森令、刘大龙、马广禄等几位师兄的沟通、回忆和查对;(3)笔者本人在恩师身边时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2015年2月22日